1990 死亡分组 (第2/2页)
最终目标,剑指年终总决赛。
同时,费雷尔、伯蒂奇以及作为替补的迪米特洛夫,他们就真的是炮灰吗?
也未必。
这三位球员的情况都有些相似,因为伤病或者因为状态低迷,不约而同经历了一段低谷;一直到亚洲赛季开始缓缓复苏,一项赛事一项赛事地去拼搏去尝试去磨合,最后还是重新回到了顶尖行列。
和A-拉德万斯卡的情况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也许,从纸面实力分析,费雷尔和伯蒂奇都远远算不上夺冠热门,但A-拉德万斯卡也同样算不上。
更何况,费雷尔和伯蒂奇的稳定性、冲击力也可能扮演搅局的角色,改变整个竞争和对抗的格局。
悬念重重!
正是因为如此,今年伦敦年终总决赛的瞩目热度,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赛事甚至还没有拉开序幕,流量就已经屡创新高,社交网络之上的讨论沸沸扬扬,不仅是球迷,吃瓜群众也同样激动。
——强势出圈。
仅仅是小组抽签仪式,伦敦年终总决赛的话题标签就出现在全球趋势榜的前十行列,热度非同小可,几乎能够和欧冠决赛圈的分组抽签相提并论,这在ATP年终总决赛的历史上,绝对是破天荒头一遭。
毕竟,千载难逢嘛。
和欧冠决赛不同,ATP年终总决赛的八名球员分为两个小组,球员平衡分布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但确实不高,这也意味着必然一个小组轻松一些一个小组惊险一些,分组抽签的重要性比大满贯高出一截。
期待和瞩目,自然也不同。
今年伦敦年终总决赛,为了纪念两位传奇网球球员,赛事采用全新小组命名,分别为斯坦-史密斯(Stan-Smith)组和伊利耶-纳斯塔塞(Ilie-Natasha)组。
在全球数千万观众的关注之中,分组抽签出炉——
赫!
倒吸一口凉气!
社交网络之上,一片哀嚎与惊愕,短短三分钟之内强势刷屏,即使做好心理准备也还是心脏停止跳动。
斯坦-史密斯组:德约科维奇,费德勒,伯蒂奇,费雷尔。
伊利耶-纳斯塔塞组:高文,穆雷,瓦林卡,纳达尔。
这……
不平衡,这是可以预料到结果,但严重失衡到如此程度,还是超出预期,以至于社交网络直接炸锅。
伊利耶-纳斯塔塞组,这是什么史诗级死亡小组?
——四位大满贯冠军?
——两位巨头,一位新晋巨头,一位挑战者领头羊?
——亚洲赛季和欧洲硬地赛季平均表现最出色的四位球员?
——从世界排名来看,第二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?
刺激。
这,着实太刺激了!
特别是和斯坦-史密斯组横向对比一看,伊利耶-纳斯塔塞组的疯狂也就进一步凸显出来,不由开始怀疑人生。
谁出现,都有可能,这就是字面意义上的。
摆在高文面前通往世界第一的道路,是一条地狱级别的刀山火海。
(本章完)